八、後記

 

透過這一次曉麗臨終的全程參與,徹底讓我學到了三件非常重要的事:

1.給予臨終者絕對的平靜,避免一切的干擾。這個觀念,教授早已在講義中寫的既清楚又明白,從前看到這一段時,總是理所當然的認為這是一定的,人都快要走了還要去打擾他什麼呢?但透過曉麗的例子讓我看到臨終時的干擾還真不少,除了急著探望最後一面的親友、不斷建議拿掉呼吸器的護理師,還有四處請來的神通、靈媒…等等,干擾甚至比平日住院時更多!即使教授已不下一次的叮嚀、囑咐,這樣的情形似乎仍無可避免。當然,遇到這樣的事情,大家心裡焦急,自然希望能幫的上一些忙,實屬人之常情。但就曉麗嚥下最後一口氣時的過程與表情,帶給我的震撼,令我深深體悟到這一點的重要性。曉麗臨終前的一段時間,完全沉浸在平和、安詳的狀態,或許那時她正在跟自己的意識溝通,想清楚了、放下了,自然也就平順的走了,倘若沒有外力的干擾,最後的她可以走得更順利。只是時光無法倒流,很多事情是再也無法彌補的,有了這次的經驗,當我下次再度面臨同樣的狀況時,心中必定能有一個明確的指示,引領我走向正確的路。

2.從臨終到後事的處理,與家屬的溝通協調是極為重要的一環。曉麗生病後,多由她的妹妹與爸爸陪伴、照顧她。臨終時,爸爸礙於習俗的忌諱,對曉麗的後事處理並未參與太多的意見,表明由妹妹一人全權決定即可。基於信任,也相信篤信佛教的姊姊必定會滿意這樣的決定,妹妹最後選擇了將後事完全交由淨土宗處理。又因淨土宗採取的是集體公祭的方式來辦理告別式,曉麗的親友人數眾多,恐怕不太適合,因此決定待淨土宗的儀式全部結束後再另外擇期為她辦一場告別式。有了這樣的共識後,我們全部朝這樣的目標行事,但卻忽略了極為重要的一點:親戚的意見也應該尊重!曉麗的長輩,在入殮當晚開始有了不同的意見,對於淨土宗某些處理的方式、火化的日期表示不滿,最重要的是為何沒有事先找他們商量過?感到極為不被受尊重。最後,長輩們推翻了妹妹所做的一切決定,另外找了其他的殯葬公司接手後續喪葬事宜的處理。對於這樣的結果,心中多少覺得些許的遺憾,過程中涉入較深的曉麗的幾位同事也深感委屈,一片熱誠卻得不到家屬的認同,最後落得了兩面不是人的下場。其實平心而論,這整件事情並沒有誰對誰錯,只是雙方的溝通不夠罷了。曉麗生前與同事聽過許多教授的課,十分認同其理念與做法,面臨事情的當下,當然也就毫不猶豫的依照教授的理念去執行。但曉麗的家屬卻是完全沒有進入狀況,在不了解的情況下,感覺不被受尊重,反倒覺得這一群人是喧賓奪主了。而生死這一回事,並不如一個簡單的常識一般,是三言兩語就能說清楚的。如獲得允許,應該在病患臨終時便開始藉其產生的種種變化,與家屬共同探討一些觀念,除了協助他們面對、減緩離別的哀傷,也透過實際的案例經歷一場精采的生死教育。相信走過這一遭,往後家屬們對於「死亡」這一個議題,會有不同的見解。如此,一條生命的逝去也就更加彰顯了其價值與意義。

3.一旦家庭遭遇重大變故時,必須能有維持「安定」的力量。若家中成員罹患了重病,從疾病治療開始,一直到臨終陪伴與後事的處理,當經歷了這一連串的過程後,全家人必定是人仰馬翻,心力交瘁。此時能若有一位擔負責任的家庭成員冷靜的扮演決策者的角色,並安定眾人的心神,做全家人在精神上的支持與依靠,那麼,不論對於事務的處理或是家庭的凝聚力都能有正面的幫助,也較容易從此一不幸事件中超脫出來,獲得更深一層的體悟。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claire0926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3)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