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層

51-2 

 

第二層仍然以釋迦牟尼佛為中心,差異在於第一層是以「信」為中心,一切以為信仰建立紮實基礎為主題,而第二層更要以能深入瞭「解」為課題,不能只是因為有許多人相信而信,這樣的信可能只是一種迷信,一旦受到質疑無解之後,信心就喪失了。「信」與「解」的關係,就像建築一樣,由下往上是一種支撐的力量,而由上所形成的架構往下,更使得整個結構更加鞏固。                      
釋迦牟尼佛右手為觸地降魔印,左手為禪定手印,這是佛陀在菩提樹下金剛座上證悟的代表印相。當時佛陀經由深層的禪定思惟進入四禪八定之境得無上智,在成佛前的剎那,魔王提出質疑:「每一位如來佛都必須呈現其曼荼羅,也就是以祂的佛土來證明。問佛的淨土何在?」,這時佛陀將右手指觸大地,召地神作證,「我的佛土就在眼前,心是佛,心地就是佛土…」。於是魔王驚退,諸天神佛禮讚佛陀降魔的大勝利,是大英雄。於是佛又有了一個「大雄」的尊號,這就是會把佛殿稱為大雄寶殿的緣由。

 

51-1  

 

左手邊為普賢菩薩,右手邊為四臂文殊菩薩又號敏捷文殊,「敏捷」是思想敏捷,刻意加重了文殊菩薩「解」的力量,這尊菩薩造相十分難得,是所有文殊塑像中唯一出現的孤例。

在原始佛教的造相中只會出現佛的造相,一樓如此,到了二樓開始有了菩薩的造像,「菩薩」取自於梵語菩提薩埵的簡稱,菩提意為自我覺悟,薩埵意為普渡眾生,整個意思就是以無比的決心自求覺悟,又以無量的愛心普渡眾生令其覺悟的發願與實踐者。

二樓所呈現的是一佛二菩薩金剛趺座於蓮座上,呈現思惟探討覺悟的景象。後面兩位脅侍菩薩立志發善心協助所有願意求佛道的眾生,掃除他們的障礙,提供給他們求道的種種助緣的菩薩。其中一位應該是掌燈,代表照明,另一位捧花或者持如意,代表結果前的花開,也代表歡喜及資糧聚足。

 

文殊菩薩意為萬德圓明,以大智慧演說釋迦佛法,如子承父業,故又名法王子。

文殊菩薩是過去世無量諸佛的老師,是般若智慧的代表,常以童子形象出現,用童真來示現永遠精進,棄絕一切世間的污染。童子也代表著無限的可能,思想純真、精神飽滿,隨時修正自己。

 

52-1  

 

普賢菩薩與文殊菩薩左輔右弼,同為釋迦脅侍。願普天之下皆為聖賢,故名普賢。

普賢菩薩具足無量行願,代表德與行合一。依據經典記載,信仰者如能修持信奉此尊菩薩,就能累生不墮入三惡道,並能增加壽命,且會具足大福德,一切心願圓滿實現。

 

52-2  

  


 

註:本系列文章版權所有,請勿任意轉載、拷貝,謝謝合作。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claire0926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