巫與蠱
撰文者:賴祥興 教授
人們的身心機能就像一個日漸發達的社會,需要更多的分工與專業,食物透過生理機能「消化」成為身體需要的養份,重點在於消化吸收等所有機能好,體能才可能好。同樣的,面對生存上的諸多機遇,能不能將其「轉化」成為精神力量,關鍵在於轉化機能。這種能力在於人的心識,非物理現象,很難由科學直接檢視,然而卻都是從生存競爭中驗證演化出來,深植於生活,形成文化習俗,包括各種祭典禮儀,就現代的觀點,定位在傳統文化與民族特色,人類學家稱之「原始信仰」,我倒是認為還是用「巫術」比較貼切,因為根本上,這就是一種技術,是實際要能發生作用的。
歷史文獻上的記載,中華民族的始祖黃帝身邊就有許多輔佐他的巫師,又出土文物考證上,商代的甲骨文證實了一個事事離不開巫卜的時代。「巫」字在中華民族的古文上同「舞」字,指的就是人與天地神靈「感通」時肢體自然產生的一種律動。究竟從這種律動中會產生怎麼樣的作用,古老的文字傳說,生活在現代的我們實在很難去想像。一般人對於「巫」總覺得神秘莫測,加上電影誇張離奇戲劇情節的扭曲,不是將其視為江湖術士愚弄民眾的騙術,就是避之為恐不及的與邪魔歪道、怪力亂神聯想在一起。更有的是,早在遠古時期就已經因地處邊疆被遼蠻化而誤解。以苗夷的巫蠱為例,流傳的文字說到「下蠱」、「蠱惑」,觀念上都是非常邪惡的事。事實上,有機會到了金沙江上游的寂靜山脈,去深入走訪研究,才發現完全不是那麼回事。
大家都說苗女多情,曼妙的身材婀娜多姿,水汪汪的眼令人迷醉,問題是,生長在寒潭密林之中,毒蟲瘴氣,他們何以能擁有如此動人的活力,重要的關鍵之一是:他們會養蠱。追問這種技能是如何得知流傳下來?據說是他們遠祖時,每年驚蟄時節春雷響起,見林中有七彩鳥出,這種鳥的嘯聲破空而來,常令禽散獸驚。其鳥美艷異常,唱作俱佳,從觀察中發現,這種烏只游走於金絲楠木間,這種樹是最最上等的建材,是帝王宮殿樑柱之首選,這種木頭的木質散佈一種異香,自然產生驅蟲的功能。然而,這種七彩鳥卻是在春雷之後,所有的蟲都被驚醒活動的時候,在巨木上下跳躍鳴唱敲啄,就此硬生生的在金絲楠木的根部挖出一種罕見的蟲,之後,啣蟲高飛,難覓其蹤。
如果說這種七彩鳥就是吃了這種蟲,才會如此靈敏美豔,那也就是說,他們的遠祖是從鳥的身上發現到養蠱之秘,如此,無獨有偶的是,傳說中華民族的始祖有巢氏是從鳥築巢學習到架木敷土蓋房子,燧人氏也是在夜晚的林子裡,看到了鳥啄枯木產生火花,才發明了鑽木取火,人類從懂得取火用火之後,可以照亮黑暗、熟食取暖,就此開展了文明。後來,又從模擬鳯鳴中,創造了絲竹樂器,成就了禮儀之邦,說來「鳥」還真是人類的大恩人。
回到原來的話題,究竟養蠱是怎麼回事?實地的考察,傳說中的七彩鳥已經不見蹤影。倒是傳承的巫者仍然會選在春雷時,在金絲楠木上敲敲點點,一樣找到那深藏的蟲,這種蟲算是一種活化石的古生物,通常只在驚蟄時醒過來,伸展幾下,就身邊吸食幾口樹汁,又再沈睡,等待明年。然而,巫者會把這種蟲收集起來,放在一個陶皿之中,然後製鼓敲擊,仿造雷聲,口中模擬出鳥鳴,指頭點在陶皿有如鳥啄,這時候驚醒的蟲困在皿中,不得樹汁,只能相互殘食,如此反覆催促,最終只剩一蟲,將此蟲曬乾磨成粉,遂為蠱粉,泡在水中,即為蠱水。人服用之後,不僅百毒不侵,更是身強體健,容貌亮麗。
所以說,蠱可算是造福人群最早的生物科技,之所以後來傳出人在苗疆被下蠱,返鄉後暴斃之說,應是苗族為使來客免受毒瘴之害,餵以蠱水護之,後續時空更易,某些環節未妥善處置所致,這舉凡去過深山苗區的,必當為其無私的款待所感動。苗女的情深意重更是眾所皆知,然而,又有一說,是苗女訂情以蠱為盟約,有違誓言者,必當蠱發而亡,這是不是真的如此?說實在,苗族廣闊,分系亦多,很難斷言,但就他們的信仰來推斷,我認為這種可能性實在不大。
後記:
這兩天,在因緣際會之下看到了一本書,作者是一位自稱已悟道的大師,在現今的宗教界占有一席之地,也有為數眾多的支持信眾擁護著。而這本書的內容寫的是關於臨終關懷的議題,對於臨終時的種種現象、家屬的心態、應注意的事情、宗教上的說法...都有些許的著墨,也針對一般人會有的疑問做了些許的解答。由於這樣的內容與我目前不斷涉獵的領域息息相關,也就靜下心來細細翻閱了一陣,但看了後,內心卻是打了一個大大的問號,怎麼這書中許許多多的論點都與我所學習到的有所差異,甚至與早期流傳下來的經典文獻也大相逕庭?
我想,以大師現今的地位,想必已有為數眾多的信徒將他的話語奉為圭臬,這也就是為什麼在上位者必須端正自己的言行,因為其一舉一動將會成為無數人模仿、效法的對象,甚至被拿著放大鏡檢視。這也讓我聯想到了本篇的主題-巫與蠱,一般人聽到巫術與下蠱,總直接將其與邪惡、黑暗畫上等號,想到的都是它負面的印象。直到瞭解了教授實地勘察的經驗後,才發現原來根本不是這一回事,只是世人總愛著墨於它所具有神奇力量的部分,進而誇大、渲染,漸漸的也就塑造出如此負面的形象來。
這一點,在華人的社會中似乎更加的顯而易見,就拿"醫生"的例子來說好了,俗話說:久病成良醫,這樣的特質在愛補、愛吃藥的中國人身上完全展露無遺。不論是自己的親身經歷,還是週遭親戚、朋友,甚至朋友的朋友,只要是曾聽聞過的,便有辦法加油添醋,說得一口好醫術。相信大家都遇過類似的一段話:你這個症狀喔!就是因為什麼什麼造成的,只要怎樣怎樣做,很快就會好了啦!殊不知這樣的行為,看在受過正統七年醫學院教育,還得經歷一連串實習與國家考試的標準醫師眼中,有多麼得令人哭笑不得了。
這樣一個事例讓我有了很深的體悟,我們總常說"眼見為憑",的確,對一件陌生、不熟悉的事物,倘若不是經由自己深入的研究、探索過,是無法輕易的參透其中奧妙,那又怎能妄下斷語,對其有所批評呢?該要時時謹記如此體悟,相信對於日後求學問、做事情皆能有所助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