禮儀之邦-中國人的祭祀儀禮

撰文者:賴祥興 教授

 

 

 


  中國人是十分重禮尚義的民族,喪禮尤其是大禮,禮的概念簡單的說,就是人與萬事萬物和諧的精神,從凡事應有的禮貌、禮尚往來的聯絡感情、相互尊重以致各種祭禮,所謂的禮儀――行禮如儀,可以說儀式的進行正是要呈現出禮的精神作用。同樣的「義」,講道義,義是道的精神表現,所謂的義不容辭,自古英雄豪傑行俠仗義不惜捨身取義。為替天行道而大義滅親,積善人士的急公好義,如此也就不難了解,那香火鼎盛的行天宮祭拜的主神正是公認最有義氣的關公――關聖帝君。 

  凡事必當考量意義,殯葬禮儀主要的是要看有沒有達到禮的精神作用,有人過世了,許多傳承替代面臨重新調整,這關係著後續的利害興衰,整個禮儀過程不僅要達到教育功能,更要產生應有的轉化,否則何以古今中外,莫不以大事視之而勞師動眾,大費周章,再加上,還有信仰上亡者魂魄何去何從的問題。  

  在宗教信仰上,信上帝得永生或者唸佛往生極樂,都是一種靈魂再生的觀念。相信全能的上帝是萬事萬物的創造與主宰者,讚美主,榮耀主,行神的道,終必蒙主恩召,進入神的國度。佛教主張生命的最高境界在悟道成佛,所有的佛都是已悟之人,所有的人都是未悟之佛,因此,不認為有個至高無上的主宰,時空中所有的生滅均受因果法則所主宰,一切的變化莫不隨順因緣,每一個因緣都同樣重要,故而眾生平等,所有的佛自有其成佛的因與緣,各有其淨土佛國。以信仰力,我們的精神心願念茲在茲,堅定追隨依靠,臨命終時就此往生諸佛的世界。

  信仰永遠是生命中最重要的課題,所有的生物從肉眼看不到的微生物到百尺長藍鯨的龐然大物,無不盡其所能在求取生存,由個體演化存活技能到群體合作發展更有利的生存機能,億萬年來,那真是可歌可泣、豐富又美妙的生命樂章,人類在此生存競賽中站了上風,卻也逐漸迷失在日新月異的現代科技所建構出五光十色的消費文化中,鮮少醒思生命的源流,接續上生命的長河。

  這是個大問題,人類文明走到今日所引發林林總總的天災人禍,是目前舉世關心的議題,諸多學者專家已有大量論著在探討,我只就自己經歷所理解到的提出些想法。基本上,一切脫離不了生命的問題,而生命原本就是一種不斷新陳代謝的現象,老的凋零,新生茁壯,雖然所有生物各有其生滅循環的週期,但基本上生命就是以這樣的方式不斷延續。中國人用了一個十分貼切的詞就是「薪盡火傳」,人總是要死,生命就如同燃燒木頭時所釋出的光和熱,每根木頭終會燒盡,但只要不斷添加薪材,火就能延續不滅,相傳的薪材指的是後代子子孫孫,延續的火就是創業祖先的精神靈魂,肉體有時盡,精神則可永存,故而,無論再艱辛都要繁衍子孫,薪火相傳。尤其是兒子,常聽女性朋友抱怨家中兄弟被父母寵壞了,成事不足敗事有餘,可是父母就是矇著眼當成寶貝,雖然無奈但講白了,所有的家產還是盡數要交給這樣的敗家子,只因為他們是未來要捧祖先牌位的人哪!

  表達延續香火最直接的就是年節時的祭祖,以清明為例,其實古代的清明節和寒食節是連在一塊的,清明節是每年二十四節氣之一,那為什麼要和寒食節連在一起呢?寒食節的由來,從小學課本的故事,說當年晉文公落難流亡時飢餓難耐,這時候他的侍從介之推端了碗肉糜給他,喝完恢復了元氣,想再要才發現介之推包裹著透著血跡的大腿,原來是介之推割腿肉煮糜,當時感動萬分,後來恢復權位卻疏漏了介之推,等到聽到批評想予以重用,此時的介之推卻已歸隱山林不出,知其至孝,於是放火燒山,希望逼他出來,結果在大火之後尋獲介之推抱著老母的焦屍。傳說中的寒食節就是為表彰這位忠義捨身、功成不圖榮華、知道急流勇退的賢士堪為表率,同時,也提醒世人報恩須及時。

  事實上,從文獻去查證,早在晉文公介之推之前的年代就有寒食節了。遠古時候,又稱「禁火節」,每年長達一個月不得舉炊、照明,只得冷食暗夜,故謂「寒食」。到了宋代,寒食節還有十天,之後越來越短。考究其精神,是古人在寒冬過去,大地漸漸回暖時節,即將要準備耕作了,在農業社會需要的是大家通力合作,水源的分配更是要相互禮讓,就在這之前禁火,目的就是讓人們有一段時間處於冷食、黑暗萬般不便中,深刻去感念遠祖發明鑽木取火,人們一旦能夠取火、用火,就不再受困於黑暗,也因此開創了文明。從寒食中自我反省激勵,飲水思源,延續先人無畏艱苦造福子孫的精神。寒食節結束之後,隆重舉火祭祖,發奮圖強,如此新的一年自然是氣清景明。

  從每年都要過的清明節與祭祖儀式,和當初真正的精神對照起來,我們發現整個禮儀的精神消逝了,可想而知,喪葬的禮儀亦然。喪禮主要建構在人的死亡問題上,對於死亡跳脫情感上的不捨,就實際的認定應是轉換一種存在的形式,當然過世的人與活著的人有著密不可分的關係,人們的懷念與祭祀有利亡者的存在。相對的,就飲水思源而言,逝世的先人就如同水的源頭,活化了源頭,我們將因此得到更豐沛的生命資源,如此該把握的是整個禮儀的精神,在乎的是精神的延續與連貫,如果只是表達哀傷,風風光光辦個告別式安葬,之後每逢年節焚香燒紙,可能是認為盡了孝道,其實就根本精神去推敲,結論是形式大於意義。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claire0926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