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上一篇( 19.非洲人的喪葬儀式 )文章中,我們談到非洲原住民慣常以人力搬運及繩索垂吊的方式,將往生的長輩運至高山懸壁中的洞穴予以下葬。看到這兒,想必許多人腦中浮現了相同的疑問:為何要如此大費周章的挑選一個如此難以到達的地方下葬呢?這就跟之前談到的高山崇拜有關了。

 

1.jpg  

 

7.jpg  

 

關於高山崇拜,最早以前是從在高山上留下一個印記開始的,慢慢演變到後來,將往生者的遺體與高山做結合,在高山上找一個山洞把遺體放進去。我們講到"歸山"一詞,其實指的就是人往生了以後,他的心性要跟高山一樣偉大、視野像遼原一樣開闊,將自我的靈性完全打開。當我們抬頭仰望無盡蒼穹、浩瀚宇宙星辰時,心中的神聖感便油然而生。當我們置身於山林之中,徜徉於溪谷之間,心胸亦為之開放,所有的俗事煩惱再也圍困不住甦活的心靈。因此他們習慣將往生者安葬於山洞中,這裡就是他們的墓園。

 

8.jpg  

 

10.jpg  

 

這樣的習俗演變到後來,總會遇到地狹人稠的問題。若找不到合適的山洞,或是沒有地方可以挖洞時該怎麼辦?再來,大家多居住在平地上,已經離山很遠了,祭祀時又該怎麼辦?種種問題促使著文化變遷,最後,乾脆自己造一座山來!每一個龕裡可以放一個祖先的遺骨,長期下來也就變成一種富有紀念性的標的物。而在東南亞一帶的國家,他們還是一樣的沿襲傳統,將整付棺木放到山洞裡面去安葬,且因受到了佛教的影響,在正中央的洞內蓋了一座塔。

 

9.jpg  

 

3.jpg  

 

4.jpg  

 

許多修行者,往往要藉助死亡的力量去轉變成神靈,但活著的時候該如何運用這樣的力量,將靈性完全放開呢?於是他們模仿往生者,搬到山中的洞穴裡去居住,所有人世間的一切生活他都捨棄了,轉而投入到靈性的部分去。因此現今的高山上遺留了許多類似的山洞,多為早期修道人傳道、修行之處。有趣的是,教授早年進行鄉野調查,在西藏一處山上的古寺廟中發現了一個道士的塑像,這是他們的祖師。我們可以由此推測,其實這樣一套的修行信仰之道還是從中國傳出去的。從前中國修道的人,因為遭遇了當時的興佛滅道,只好選擇向外避禍,並逐漸在異地落地生根,代代傳承下來。

 

6.jpg  

 

5.jpg  

 

與安葬亡者是相同的道理,修道的人越來愈多,從原本一個人一個山洞,獨自修行,到後來逐漸形成了一個團隊,開始有了所謂"支堤窟"的形成。也就是開鑿原始山洞,使空間擴大,逐漸形成石窟。這就如同舊石器時代到新石器時代的演變一般,從找尋一個天然的山洞作為使用,演變成以人力創造出一個合宜的山洞加以利用,這樣的文化也就開始形成了。

 

2.jpg  

 

人在活著的時候便希冀高山的力量,追求轉化成為神靈、達到神通的境界,以至於早期的寺廟也是蓋成山的形狀,這後來慢慢演變成為現代的塔。如今,我們常見的佛塔、骨灰塔、靈骨塔....等,皆是由此演變而來,其中充分展現了生命轉換的意義。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claire0926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