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一.

前兩天,一位朋友來拜訪教授

席間談到了他對"修持"的執著

描述他加入了一個教團,跟著常顯神通的老師學習

最末卻發現教團中的成員多半是"有所求"才來參加修持的

於是他迷惑了,真正的修行不是該放下一切俗事嗎?

他的事業有成,但一心嚮往修行生活,他可以放下擁有的一切

這種想法讓他的妻子、兒女十分不諒解

甚至拒絕與他溝通

周遭朋友亦覺得他是不是腦筋有問題,才會出現如此想法...

對於他的困擾,教授先是予以肯定

並舉出印度長者的例子供他參考:

在印度,有修為的長者總是將家中一切大小俗事安排"圓滿"後

一個人步入森林,就此與世隔絕,過著修行的生活,直到辭世為止

但這樣的前提是"圓滿"二字

倘若連世俗的事務都無法擺平

卻執著的追求修行生活,一意孤行,拋家棄子

又有何能力提升自我的靈性呢?

要知道,比起俗事,虛無飄渺的靈性問題更是高深莫測呀!

對於眼前的重重阻礙,可以視為是修練自我的功課

等初階的修練完成後再晉級吧!

頓時,無解的死路豁然開朗~

 


二.

我們人往往慣於選擇最簡單的路走,在溝通時也是

遇到問題,需要溝通協調時,常常一言不合便有了先入為主的概念

想說"講了你也不懂!" 或是"說了也不能改變什麼" (這可能是很多人的共同經驗!)

就選擇不去說了...

於是彼此之間的距離越來越遙遠

待非解決不可時,往往已到了一發不可收拾的境界...

至於該如何溝通才是有效的,那真是一門藝術了

我想,能夠做到"角色互換,肯定對方",理性而不動怒

對於溝通必定會有極大的助益

雖是老生常談,但卻知易行難呀!

與大家共勉之~

 


三.

一天在坐車時,與身旁的朋友聊天

談到了"興趣"這件事

那位朋友對於自己有興趣的事向來十分執著

只要投入了,便會瘋狂的去追求理想的目標

然而一旦熱潮退了,不再感到興趣

對於此一領域就再也甚少著墨

於是,他訓練自己"不斷的在相同的事物中發覺有趣的點!

若能夠發覺同一件事情的不同面向,並對它產生興趣

那麼接觸任何事物都能常保新鮮感

也就不容易喪失興趣而放棄了一項值得學習探究的領域~

嗯~這個想法實在是太受用了!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claire0926 的頭像
    claire0926

    探索。在生與死之間

    claire0926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