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老病死、婚喪喜慶是每個人一生中必經的過程
當在一座橋上,抬花轎的遇上了扛棺材的,該是誰要讓誰呢?
本著"死者為大"的觀念,扛棺材者擁有先行權
但隨著時代變遷,喜事籌辦早已是日新月異
婚禮顧問、新娘秘書...相關產業隨之興起
然而喪事呢?
依舊是吹吹打打,在精神內涵上未見明顯的改變
令人慶幸的是,比起對岸的喪葬習儀,台灣已有長足的進步
但卻也不得不承認,相較於一般服務業,殯葬仍有很大的進步空間
殯葬業者應該做的,是將殯葬禮儀重新導回生命中應有的定位
除了致力於提升殯葬美學之外
更要落實生命導引,帶領家屬與往生者得到生死安頓的服務
而非只是停留在現今的處理大體以及表面風光的告別式罷了...
我們通常會將人的過世稱之為"長眠"
長長的睡了一覺後終會有再次甦醒的一天
從生命週而復始的演化法則來看
死亡與再生的過程,真的就如同我們睡著了以後,身體某些機能便自然的暫停活動
但另一部分相對應的系統卻隨之而啟動,如交感神經與副交感神經、腎上腺素與副腎上腺素
經過一夜的調理,醒來後又得以再次重新出發,迎接新的一天
因此若你晚上睡得好,達到徹底的放鬆休息,第二天便能活力十足
以這樣的觀點來看待生死,人的一生就等同於靈魂穿梭人世與靈界的一天
那麼死亡的到來也就較能容易被接受了
然而,對於沒有生死體驗或是神識脫離練習的人來說
這樣的觀點仍然不免還是存疑的,令人難以深信
其實我們的神識本來就不是實體
當人的神識脫離肉體,成為另一種形式的存在
這之後一切的變化當然也就取決於不隨著肉體消逝的神識
我們總是以"生死交關"一詞來形容這個重要的生命轉變
事實上,對於沒有做好離世準備的人,這的確會是個難關,尤其它隨時隨地都可能發生
自古以來,人們面對死亡,最盼望的就是能夠善終
期盼可以無病無痛的安享晚年、壽終正寢
事實上,當人日漸衰老,氣血不足,無論食補、藥補都再也無法阻擋體能的退化
這時後退場機制也就隨之而自然啟動了
臨終者的生理變化會帶動心境的轉變,使得自知死之將至而平靜的交代後事
同時心中也篤定將往何處,不至於慌亂失措
當然,這是最理想的狀態,目前能夠這樣如意的機會已日漸降低
根據統計,目前國人善終的比率僅占了所有死亡原因的1%
當醫學逐漸發達,人們習慣仰賴醫藥治療,大都是在病痛搶救無效下過世的
這也相對使得身心準備不及
想想,老一輩的人面臨死亡似乎沒有這麼複雜的問題存在
多半是壽終正寢,停放在家中正廳,由親友合作辦理後事
家中長輩到了一定年紀後,甚至會主動的準備壽衣、壽材
每年定期拿出來整理一遍,直到派上用場的那一天
臨終前就像是迴光返照,意識條理特別的清晰,精神也較好
能清楚的向晚輩交代後事、說說好話
真的是"人之將死,其言也善!"
最末,長年臥病在床者多半會想起身走一走
當踩到土地上,一旦辭了土也就告別了人世
一切都是那麼樣的順利、自然
相較之下,現代人真是處境堪憐
無論發生任何狀況,通通立刻送醫院
緊接而來的便是一連串的治療、搶救
最末斷了氣,還得送到太平間冰凍起來
後事依照葬儀社的制式流程走,舊時由家族統籌的模式已不復在
想要解決這項棘手卻又重大的問題,應是由醫療、護理與殯葬三方面相互配合
現代醫學發達,完備的醫院醫師、護理與藥劑,可有效的解決人生理上的痛
但牽動身心的靈性,是應該要有更精密的醫護體系
生與死,是人生中最重要的兩件大事
嬰兒出生存活率的提高,的確是了不起的成就
然而,人的神識脫離肉體的往生、再生
這個對於生命同樣重要的部分,卻一直未被納入正規體系並有效的施行
醫療體系並未探討此一領域,科學也尚無法有力的去證明
因為缺乏教育,即便醫師們了解這一塊的存在,卻也是無能為力
因此,現今只能倚靠殯葬業與臨終團體來做連結
我們都知道,人有生就必有死,生死為一個整體的存在
不能以兩極化的方式將死亡視為單一之不幸事件
我們應要好好把握生死交替轉化的契機
往生者呼吸停止了,身體機能也不再運作
但心識活動卻持續的在進行中
雖然這很難以實證科學來取證
但我們可以見識到的是,心識活動從我們在母親的肚子裡就已經開始了
古早以前婦女懷胎有諸多的禁忌,我們常不知所以
但今天的醫學研究已不斷倡導胎教的重要性
因為那對孩子之後的出生成長關係重大
不論是貼上俊美可愛嬰兒的照片,或是時時注意孕婦的情緒安寧
雖然胎兒只是在逐漸成型的階段,但我們知道,這些都是有一定作用的
同樣的,死亡所帶動的生命轉化也是相似的情形
雖然人的形體消逝了,但他的神識依然繼續存在
我們費盡心思為其營造出的一切,對於他後續的再生關係重大
喪葬禮儀引導的作用就是讓往生者的生命轉化過程能夠排除不利的干擾,朝向健全完善去發展
同時,當我們協助往生者生命轉化時,在感同身受之下,心情亦會隨之轉變
這是一場完整的死亡教育
一旦面臨家人、親友往生時,會有很好的動機去了解生命
對於生命現象,也將有更深刻的體悟
因為了然於心,方能更妥善的運用生命的諸多潛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