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剛果記行 (十二)
撰文者:賴祥興 教授
晚上又和M.G.大談我們的“巧合理論”,就像我們那天陷入河流泥漿,目睹了大自然的奇景,有了奇妙的體驗。如果因此激發了我們對生命就如同一條長河,源流於湖泊叢林的聯想…,終於演繹出“生命長河”現象,成為未來推出“巧合理論”的立基…。那當時發生陷入河流的“意外”,其實就是“意”的作用超出我們理解之“外”,當然,對於那某些可以將“意念”與生命完全契合的人,生命中也就只待“巧合”,沒有“意外”…。這個理論雖由我先提出,但仍然需要一個足以和我抗辯的對手,共同經由“對立”完成“統一”…。經常因此亢奮地睡不著,彷彿間又回到了當年,和L.B.一起的時刻,如夢似幻…。夢也是潛意識的作用,絕對有其重要的訊息意義在,問題是一樣的──我們有限的認知意識,是否能完全意會罷了…。同時在夢中也出現另一位摯友J.,當年他離奇的亡故,也是我極想破解的謎團。對他的遺作“愛情的原型”那篇尚未完成的論文,他把所有的筆記、資料,連同他原先工作住處全部留交給我“繼承” …,這於情於理是該繼續承接的。“愛情”是生命重要的議題,我們對生命理解得愈多,才更可能深入領悟它與生命的關係。相對的,愈是了解愛情,也就更能體悟生命。
過去曾經在金沙江源頭的寂靜山脈與雲嶺山脈間做田野調查…,那也是片高大的叢林地區,人是“三棲”的,活動於地上、水裡,還可在樹上高來高去,當年和J.共同研究探討這些人的兩性關係作為他論文結論時,我們認為──彼此享有高度自由,保持良性競爭,是兩性發展間最佳模式…。然而,此行我對這個論點持疑,雖然十分遺憾,沒能更深入的訪查俾格米人的兩性關係,據說他們是堅守婚姻的神聖而至死不渝的。如果這不因為受制於某些禁忌,那就是需要有”高度心性”才可能行得通。就其一般性的社交活動,是見不到女性的,女性只有在晚上與神靈交通時,才參與吟唱,透過翻譯,得知俾格米人的語言中,男女有許多部份大不相同,吸吐音往往相反,這在整個吟唱中特別明顯,就是男性常發吐氣音,而女性則發吸氣音,非常原始的合和,至少我相信在精神及聲音的領域中,他們所達到的和諧,是絕對陰陽和合,不在強弱之分,完全是一種融合共生…。就直覺上,我始終堅信,“演化”最大的關鍵就是兩性的互動關係。
兩性的起點,是生殖延續之必然,希望獲得更強的適應與生存能力,就必須有更好的組合,這當然透過基因交換的“對偶基因”來達到,也就是產生不同吸引力的目的所在,只是,存在不只是肉體的存活,兩性相吸也不再只是體能與美貌。但無論如何,任何的發展仍然是建立在原定的基礎上,故而發自原始本能的肉體接觸,吸引著兩性將更深層次的潛能開啟,以利產生更好的組合,純生理刺激引發的衝動所能觸及的感動實在有限,就如同台北陽明山的景色與非洲大陸之壯闊,格局與感覺不可等量齊觀。一旦進入著更浩瀚的宇宙,那種虛空與無限,或許才能深刻體悟得到美之極致…。雖然精神領域不像現實廳堂,開門可進,立竿可見,但也不會是難以理解的概念,只可惜正如人們明知生命來自於自然卻又自棄於自然一樣,鮮有人將此概念作為追求的方向,從生活中去實踐。日月陰陽,絕對不是符號,而今兩性關係的立基何在…?
有時候實在難以想像,一對男女,身心交融,曾經產生過那種巫山雲雨的感動之後,居然會為了世俗瑣事反目仳離,難道所謂的感動,只能是一時的滿足,那點點滴滴或許只是輕輕的一個吻,一個深情的擁抱,以及許許多多曾經使得靈魂交織,動人心弦的情境…。為什麼不能延續連結起來?為什麼生命只是片斷的波浪起落,而不是一條長河式的流動,而能永浴愛河呢…?這或許又回到“高潮”與“高峰”之別,因不同而相互吸引,因衝突而長進,在不斷來回之餘愈來愈濃,如水流融合、日積月累、流動宛轉,終於以水引氣,聚集成山,形成高峰,或許這正是我和M.G.不斷爭辨的重心,到底人是以生命的存在、個體、健康、疾病來看待?還是以生命的本質、生命法則來看待?
試圖經由基因密碼…從創世紀的黎明到時間的盡頭…,一切生命與宇宙同步旋律共舞…,那樂章如雙螺旋,記錄在我們基因DNA之中,蘊藏著生命所有的秘密。在北剛果的泰利湖的日子裡,我們就彷彿進入生命長河中的源頭,只覺得這裡的人與自然間充滿著初戀的情懷,彼此關愛,極力取悅對方,羞愧的是,我們又是如何地看待周遭的環境?雨季的濃密叢林,數不盡的河道,就好像各物種的生命長河,每條河都帶動其河岸與河流間的生態變化,如果整條長河的上游、中游、下游每一個部份所有的生物──植物、動物、微生物──都是長河生命的一部份,不斷各自釋放出其生命訊息。如基因DNA般記錄在川流不息的河流中,每一個水滴之中,那每一個訊息變化,都足以改變整個長河的生態…。就像在思潮中,每一個小小的因素,都可能改變你全部的想法,這個因素可能在當時,只是瞬間的念頭閃過,可能就此一輩子都不會再想起,但這不表示它消失了,或者不會再各種機緣會合之下,起了關鍵性的變化作用,將整個方向及大局扭轉…。隨著季節,在乾旱期間,分佈在整片大地上的河水,各有各的流向,各自徑行各自的變化,偶而因為潮流的關係,或者累積無數小變化之後,轉移了方向。一旦雨季來臨,細細的水道長成了河,擴散開來,所有的河又融成大大小小的湖,在此期間,有豐沛水源助瀾之下,萬物因此大量滋生,慢慢地水退了,過盛的生命爭取日漸衰竭的資源,開始拼命競爭,所有能夠倖存的,反應了“適者生存”,這些贏家獲得了或者說是俱足了所有競爭者的長處,等待著下一個週期的到來。生命就是如此衍化的,跳脫局部現象,其實是沒有生滅,只是由競爭的成敗來刺激各種演化的可能,再不斷從無盡的演化中,讓最佳組合出線…。隨著耶誕的腳步愈來愈近,突然發現,其實作為造物者的上帝並沒有這麼偉大,因為就生命與演化的角度來看,似乎上帝什麼都不用管,只要創造一個機制,剩下的就讓你們自己去玩了…。
此行雖有許多部份不如預期,但似乎我們對“混亂理論”有相當的免疫力,反倒是意外的有了不少驚喜,有許多發現,新的立論,應該是尚未有人發表過的第一手資料,因此整個人像雨季中的叢林草原,充滿了生機,思潮如河流般滾滾而來,不斷的冒泡,擋也擋不住,也因此常常半夜醒來,再也無法入眠。人很亢奮,想想前些時日,也是有段徹夜難眠的日子,有時候,失眠反而令人清醒,比沈睡的人更加清新。或許凡事都是“個性”使然,每個人的個性只在於“適不適當”,應該是天生我才必有用吧!總之,我很高興自己目前的心境,能夠將一切做最適當的重組,轉化成一種高貴的情操,昇華成一種創造力,結合更深層探索與追求的力量,使得一切充滿了愛,無所畏懼。人的一生是該善用轉化與結合,就如同長河般,無論是大河、小河,總要是條河,它必須不停的流動,才會是活水,更需要不斷的交流,才能豐富。許多過去,即使有無限的遺憾,是錐心的痛,但那可以不只是深埋於記憶,它仍然是我們生命中最可貴的動力。問題是,你必須願意從生命中去尋找意義,有決心去連結與轉換。有限的生命必然會因老邁而需要替代,無論是埋在土裡的種子,破繭而出的新生,或者峰迴路轉、柳暗花明的放晴。轉化與結合之道,使得人能夠與“生命真如”去契合,這才會如象徵“一切如意”的摩尼寶珠一樣大放光明。
全文完
留言列表